——走进张云贵的“书香之家”
◇太行日报记者 李 斌 通讯员 杨学东
小雨淅沥的午后,我们走进刚刚入围“全国书香之家”称号的张云贵家。
飘满书香的两室一厅立着4个书架:这个书架塞着中外名著,那个书架码着《辞海》《四库全书》等百科书;这个书架摆着自己的著作或主编的各类书刊,那个书架又存放着数百册世纪伟人的名篇巨著,就连书桌、凳子、枕边到处都摞着书。
真有如此书痴之人?就在我们的心头疑问之时,家中先后已有三四拨人登门,有的叫他审稿,有的等着与他共品诗词雅韵。张云贵,退休13年,依旧迈着匆忙的脚步,大踏步地前进。此刻,我们的疑问在春雨与书香之间瞬间变成惊叹号!
他读出了四季奋进的脚步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要注定成为一个与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相随的人。
张云贵亦是如此。他几十年围绕专业与文学两类书,孜孜不倦,乐此不疲,读出了坚持的可贵,读出了智慧的甜美,读出了四季的脚步。
50多年前,农村青年张云贵参军入伍,作为“一株红苗”,被全师确定为唯一人选,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供热与通风》专业。四年后,他带着飘香的理论回到部队,把多项发明用于国防工程建设,胸前挂上了闪着金光的军功章。
转业后,作为工程师的他调入市建设局。城市建设涉及道路、建筑、供热、煤气、给排水等,而张云贵“缺什么补什么”,用书本知识解决了工作中许多难题,令无数同行心悦诚服。
1988年4月,市里计划上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要求建设部门对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可是由谁牵头完成呢?包括张云贵在内,对于污水处理全是外行,急需这方面的理论做指导。
“我去找资料。”张云贵立下了军令状。太原没有,就去北京,最终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找到了《氧化塘生物污水处理工程》一书,又用半年时间完成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张云贵就是这样一次次用成果证明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我市城建行业的领军人物。
如果说,技术书籍成就了张云贵的事业,那么文学书籍则滋养了他甜蜜的人生。
黄土地上,他趁着歇息空隙,掏出怀里厚厚的小说细细品读;煤油灯下,他痴迷到书让煤油灯点着都未发觉,有时手捧书卷就入了梦乡;绿色军营,看到街上有陌生人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便一阵央求,彻夜通读,第二天及时奉还。
校园、军营、单位,少年、中年、老年,每个时空,都定格下他勤读、善思、乐为的画面。
为了学写律诗,张云贵跑到太原诗词学会,寻得一本《诗词入门》,几十遍通读细嚼,几乎把书翻烂。
他初读《红楼梦》,就写了“世人勿为痴情疑,倾瓶蘸墨描春秋”的诗句,悟出了人生幸福靠奋斗的道理。
《巴黎圣母院》里有幢梦幻般的建筑——“奇迹宫”,熟悉建筑的他读着读着竟心生理想:要用自己的智慧为晋城绘制一张“奇迹宫”图纸。
在水滴石穿的读书过程中,张云贵提起激情的笔尖,用诗歌、散文记录家乡变化、和谐生活和城市发展,先后发表在《山西日报》《山西文学》等十多家报刊。诗词歌赋均有建树的他名符其实地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令许多同行和文人心生敬佩,赞他是“建筑圈里的‘文学家’,文学圈里的‘建筑家’”。
他读出了立德明志的可贵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陶冶情操、淡泊明志、提升能力、服务社会。
张云贵的回答可能会让听者觉得空洞,可几十年来,他以“立身以立学为先”作镜,将书本知识内化为素养、责任和智慧,内化为事业阶梯和工作成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实施集中供热工程,许多人心里没数,而供热专家张云贵胸有成竹:“四五十年前,一些大城市就在搞集中供热,现在我们即使有难度,也要拧成一股绳,让暖气入户,惠及晋城百姓。”
张云贵时任市建设局副总工程师兼热力公司经理。面对这项工程,他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监管质量、督导进度样样都离不开他。
新市西街南侧的行道树,按管网规划都要砍伐。“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他望着生机盎然的绿树,心里矛盾了:砍伐一棵树易,栽活一棵树难;绿树和暖气市民都需要,哪能顾此失彼?于是,他立即改变施工方案,将管道南移50公分,紧挨街面房下挖,硬是留下了一排绿荫。其实没有人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可骨子里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让他多了一份坚守,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情怀,更是“任重而道远”的担当。
晋城建市之初,城市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张云贵就组建了土木建筑学会,通过办《晋城建筑》刊物、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人才,提升了人员素养。如今,400多个会员活跃在我市建筑领域,使一座座“奇迹宫”矗立在凤城大地。张云贵还利用土木建筑学会这一平台,成立了房屋技术鉴定机构,近20年里,他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几百起房屋鉴定,客观评估房屋质量,公正调解房屋造价出现的争议。
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坦荡胸襟,是丰富的书本知识;是什么支撑了他的权威决断?是出众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
读书的人是幸福的。与书为伴半个多世纪的张云贵,一直沉浸在充实又美妙的书香世界。
他退休后,心灵深处唤起浓浓乡情,为家乡人做些事成为他的骄傲。2010年,他被巴公镇聘为集中供热顾问;2016年以来,先后主编了《柳坡掌纪事》和《柳烟深处》两本书,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柳坡掌的历史与发展,唤醒了许多离乡人士对故土的记忆;闲暇时间,他还把自己历年创作的50多万字的诗文编印成书《岁月悠悠》出版。
这就是张云贵。当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的时候,而他不随波逐流,将有字之书、生活之书、心灵之书融会贯通,不改初心,坚守如一,笃定前行。
他带动了整个家庭的读书氛围
“一片树叶浸染一个季节。”几十年来,沉醉于书香之中的张云贵用自己的阅读习惯,影响了家庭每个成员,妻子、儿子、孙子也把读书当做生命中的灯塔,从中体验着读书乐趣,收获着读书成果。
受丈夫数十年耳濡目染,妻子崔馥香这个很少碰书的农村女性也捧起自己喜爱的书籍。“文学的、专业的咱不看懂,《妇女之友》《山西老年》讲的那些道理、教人做事的文章咱看了也受启发。”她告诉我们,读书使她心里更亮,做事更明事理了。
张云贵有三个儿子,全都受过高等教育,现均已成家立业。受到父亲影响,三个家庭家家有书柜,个个把读书当成人生路上的驱动力和家庭幸福的润滑剂。
去年,在热力公司工作的二儿子张金涛过生日,儿媳梁秀丽专程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文学名著作为礼物送给丈夫。“咱俩能相濡以沫十几年,是因为有书本这条感情链。”生日宴会上,这对夫妻再盟誓言,要让读书成为家庭美满的润滑剂!
三儿子张金湛从事煤气管理,其妻是中学老师,每月一发工资两口子先到书店购书,每年都要花上三四千元。张金湛告诉我们:虽然知识和能力远远不及父亲,但他们至少要把专业理论学好弄通,做一个对得起职业、对得起社会的人。
书香浸润家庭美德,阅读习惯代代相传。现在,这种习惯已传感到了孙子辈。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小草尖,掩在嫩芽里/浅笑着、轻唱着、低吟着/让我们去找她……”这是孙子张宜丰读小学六年级时在《太原晚报》发表的诗歌《春天畅想》。心怀喜悦的张云贵在给我们朗读之后,又夸起了孙女张宜静:上小学五年级就在《太行日报·晚报版》发表短诗了,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张云贵透露,他的孙子们参加了学校读书会,热情可高了,小小年纪就通读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古文名篇,能背下百余首古诗词。
唯有读书方宁静,最是书香能致远。读着孙子们的佳作,联想到当下良好的环境,张云贵再发感言:书香深处是智慧、是顿悟、是由繁化简游刃有余;始终与书香为伴的人,人生也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