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预报:

张晋文的家常饭

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7/8/17   字体显示:    点击:2621 次

卷薄馍

 

卷薄馍,无论如何应算是一种美食,它与扁食,油馍可以共称为我们在过去的岁月中比较奢侈的其实不能经常吃到的三大家常饭,想来会有许多人认同吧?即便是在今天,它仍然是一顿美餐,你若是爱吃干货,则更会同意我的看法。

大家都说卷薄馍是一种麻烦饭,但若先总括一下它的做法,似乎很简单,需要做的无非是这样两道工序:一是烧好薄馍皮儿,一是做好薄馍馅儿。

先来说说做薄馍馅儿吧,麻烦果然就来了。薄馍馅儿的食材会根据时令或个人爱好有所不同,但是最常用的、排在第一位的、或者说必不可少的应是土豆。然后,才是其他,诸如豆腐、粉条、豆芽、炒鸡蛋、韮菜、豆角、扁豆、青椒、猪头肉、火腿肠等。所有这些,俱可切细炒熟、烩在一起,共处一锅,以作薄馍馅儿用。具体做法应如是:先把土豆洗净削皮、切成细丝,放容器中,浸水备用;再者,将粉条用沸水泡软或略煮,捞出,切短或剁碎;愿加鸡蛋,先炒好;愿加豆腐,先切好,切块儿切片儿切条儿,随意,看喜好;买了韮菜,择净洗净切成小段儿;夏秋之际,有豆角、扁豆,则沸水焯熟,切丝备用……不再一一赘述。然后,炒菜锅中放油,烧热油,放蒜放葱,大火炒土豆丝。片时,烩入生的豆芽,半熟的豆角或扁豆荚切成的细丝儿,全熟的粉条、炒鸡蛋或火腿片儿,再加入韮菜段儿……备有炒芝麻面儿,那就洒进来。有鸡肉丝,或猪肉片,或猪头肉,甚至兔肉,皆可加入,总之,这馅儿就是一锅大杂烩,看你喜好,食材随意添。手艺好,火候到,食材全,做成一锅香喷喷的薄馍馅儿,就已引人垂涎三尺了。

再来说做薄馍皮儿吧。做薄馍皮儿,热水温水冷水和面皆可,各有特色。热水烫面,面片儿擀得应略厚,以防卷馅儿时弄破。这种薄馍皮儿吃着既软和且肥实,我喜欢。温水冷水和就的面,面片儿可以擀得很薄,甚至两个小面块略擀扁,再在中间抹了油,叠在一起擀开,放煎盘中烧,因中间有油,烧成后两张自然可以揭开,其薄如纸。有许多人喜欢这种很薄的薄馍皮儿,认为这才名副其实,叫卷薄馍,这样可以多吃点馅儿,我也认同此说。还有一关键是烧薄馍皮儿时,火温要控制好。火温不能太高,高则易糊,也不能低,低则会夹生焖不成。放油一小勺,放生薄馍皮儿一张,烧一张翻一张,一张摞一张,每张都烧得颜色金黄。到最后,一摞十几到二十几张,一起焖熟烧成,煎盘端下火来,铁匙铲出一摞薄馍皮儿,放在案板或翻过来的锅盖上,略晾凉,不至烫手,卷馅儿开吃!

卷薄馍做法说完,再来讲两件关于吃卷薄馍的小事儿吧。以前,吃卷薄馍还是很奢侈的时候,(记不清具体是哪年了,或二年级或三年级吧)那年的八月十五,我和本班的三位同学,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结拜大礼。四人中,桂新老弟最小,排老四,他却建议第一年先到他家去吃饭。于是,我们三人各自在家称了半斤白面,拿了一个月饼,一个苹果,来到如来阁上,打伙吃饭,焚香发盟。我清楚地记得,那顿饭吃的就是卷薄馍。如来阁上,住的乃是我村名宿李子黄老先生,桂新是李老先生的孙子,那顿卷薄馍就是桂新奶奶做的。结拜要吃啥,并无一定之规,因时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要吃的月饼,苹果都与圆形有关,或许吃卷薄馍也是与圆有关,象征团圆吧。但愿望虽美,而世事常相违,来年,桂新一家就迁到了河南商丘,从此再无联系。李老先生仙逝,我辈犹在小学,桂新或亦归来,已无任何印象。人世间,多少同窗同学,盟兄盟弟,今生或仅是短暂相会的路人,一旦天各一方,或竟无缘重逢。

而今,吃顿卷薄馍早不算啥事,我也还喜欢吃这一口,但每顿仅吃两个,就己够了,倒是常愿多喝两碗米汤,才觉着入瓷。对了,吃卷薄馍是必配米汤的。那黄黄的、融融的米汤,内中放了黄豆、绿豆,或红枣、花生,甚至莲子等,喝在口中,香甜;通过喉间,顺溜;咽到腹内,舒坦,吃卷薄馍倒在其次了。我儿子正是装饭的年龄,每次吃了五六卷,还要吃,他妈就说,还吃呀?饭量真大,不怕撑着?儿子说,没事,再吃俩!可见他也很爱这一口呀。

 

黍米饭

 

前两天,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图,晒的是一大锅黍米饭,并告知圈里诸友,这是某某要搬家了,她正在该朋友家中帮忙。看到这图片,我仿佛已尝到了黍米饭的香甜。黍米饭,并不是人们常吃的家常饭。在我小时候,想要吃到黍米饭,一是过年或过某几个节日,再就是谁家办婚丧大事时,吃到的那顿大锅饭时的主餐。

六七十年代,在生产队时,大家在粮食上都很紧张,想要吃饱都很难,吃好就更是奢望。平时的一日三餐就是:早上少量小米再配玉茭圪糁儿做“稀煮”米饭或玉茭面捏煮圪瘩,中午多是茭茭面(即高梁面)配榆皮面儿擀圪条,晚上则用茭茭面“圪捞”一锅稀糊糊再配锅煮红薯或做一锅调和饭。若是吃顿小米焖的稠饭或加了菜的“菜和稠饭”,则会倍感解饥解馋。平时并不怎么吃黍米饭。我想这应是黍比谷子种得少的缘故。我对黍米饭最早的记忆,就是在办婚丧大事的人家中吃到的那顿午饭。

如今,农村人办婚丧大事,依然会在院中盘两笼大火,坐两口大锅,招待前来帮忙的远亲近邻。做的饭多是肉炸酱菜配机制饸饹、大米饭或者蒸馍配川汤等,但那时的两口大金锅,则是一口焖一大锅黍米饭,另一口做一大锅撅片汤或稀圪条儿饭。热心的邻里们来帮忙干活,并随上三五毛的礼钱,带了一家数口来吃上两顿大锅饭。到开饭的时间了,我们小孩子都去抢上一个粗瓷蓝花大碗,先去挤着打过一碗黍米饭来吃。黍米饭里放有红豆、红薯或南瓜等。黍米很黏,用筷子可以抄起来,或扯很长一块,放入口中,很甜很香。再吃几粒红豆或几块甘甜的红薯,真享受。那粗瓷碗很大,吃一大碗黍米饭下去,对于小孩子来说,己经很饱了,竟还想再喝一碗撅片汤,那么,一下午都会感到撑得慌。但那时每逢这顿办事人家的黍米饭,大家都还是会满满的吃上一大碗。因为那时的人,饥饿感很强,如影随形,能吃撑的时候很少。

想再吃上黍米饭的时候,则是几个节日。如冬至,家家摔了老南瓜,就是为了要焖一锅黍米饭。再如正月十五的早餐,我们这儿吃的就是黍米饭配面茶。做面茶所用的茶面是在腊月就炒好的,黍米饭也是在此前一天,即正月十四就己备好。这次的黍米饭中,则多是放了红枣,花生等。我母亲在每年的正月十四,会用蒸笼把黍米饭蒸成一大块,待凉后再切成一块一块的菱形。这样,到了正月十五早起敬神,就很方便,可以一个碗里放了一块,再摆到每个神仙的神位前。或者备了粽叶,也可以做成一个个粽子,同样方便。敬罢神后的黍米饭,人就可以吃了,于是在煎盘里放了油,再把那菱形块的黍米饭放进煎盘里煎热了来吃。因是油煎,就更好吃,满口溢香。

还有,黍米和软米一样,也可以磨成了面,来蒸面糕或炸油糕,当然,那就是与黍米有关的另一种美食了。

现在,人们的饮食比过去的当然要丰富多了,五月端午的粽子或正月十五的软饭都用成了江米。冬至也只知道吃饺子,已经没有南瓜可摔,也没有黍米或软米来焖软饭了。如今的孩子们没吃过小米焖的稠饭,也不喜欢吃这种黍米焖的软饭。即使我们这样年纪的人,也只有在谁家要搬家时,或因其他机缘巧合,才偶尔可以吃到碗黍米饭。因为现在种黍的人更少了,黍米就很难找到。

黍与粟(即谷子)一样,其实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作物,至少在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己开始种植了。从那时起,它们就成了我们祖先获取能量,延续生命的主要食粮。它们坚忍耐旱,怡如我们祖先的不屈顽强,陪伴我们的祖先度过了那些遥远年代的春夏秋冬。《诗经》中有《黍离》之篇,《硕鼠》篇中则反复吟咏“无食我黍”之句,唐孟浩然也有诗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可见黍在古代则是很常见的主食。具体吃法如何,我还未得其详,或者就是焖锅黍米饭,也未可知。

谷子舂成的小米熬米汤,最是养人,尽人皆知。谷子而今种植仍很广泛,小米则市场不缺,家家齐备。而黍却是越来越难寻,吃顿黍米饭也就越来越稀罕了。

朋友,你爱吃黍米饭吗?你家中如今还备有黍米吗?

 

肉丸儿的记忆

 

小时候赶会,最向往的就是花上一两毛钱,去美美地吃上一碗肉丸儿。那时,人们长年难得尝上几顿荤腥,会上的肉丸儿,也总算有肉吧,对孩子们来说也就十分的企盼了。无论是猪肉肉丸儿还是牛肉肉丸儿,都好吃得不得了,叫人吃前想想,已经垂涎三尺,吃后咂摸,口中长留余香。好不容易盼到了某村赶会,随大人寻到一个肉丸儿摊前,就豪气地冲着摊主喊一声,来一碗肉丸儿!然后,往条凳上一坐,等卖家往碗中舀肉丸儿。待肉丸儿舀好了,端过来,冒着腾腾热气,得先来数一数碗中肉丸儿的个数,一毛钱十个呀,得数够!一个不少,好,开吃!于是,碗中的肉丸儿一个一个地被送到了口中。慢慢地、优雅地、细嚼慢咽,时不时地呷上一口汤,很享受。待到最后一个肉丸儿吃完,汤已不凉不热,一饮而尽,那叫个舒坦!因为吃肉丸儿要付钱,而汤可随便加,于是就有个广为流传的吃一碗肉丸儿,加了数次汤的笑话,如孔圣人吃汤圆的故事,大家只做笑话听听而己,真有其事乎?君自忖度之。

读初中时,有个老人常在学校后门摆个肉丸儿摊儿,用钱或用粮票,都可以买到肉丸儿。有钱人家子弟,嫌灶上饭菜不好吃或沒吃饱,就常来找补一碗肉丸儿。我看了,很眼馋,直流口水。狠狠心,也曾奢侈过一两回,那记忆很美好,很深刻。

当时,大师傅做饭之余,顺带还给学校喂了两口猪,猪食当然是食堂的泔水。阳历新年到了,猪亦养肥,学校杀猪吃肉,还炸了许多肉丸儿。元旦的午间大餐是汆汤。那顿饭,每人碗里除了一大块长方的大肥肉外,还有那么多的肉丸儿,每个学生都放开肚子吃了个够。我也是,很过瘾!

后来我读高中时,早过花甲之年但仍精神矍铄的爷爷,开始了他那段晚年的美好的“打坡时光”。爷爷枪法很好,出坡就有收获。打了野鸡野兔,刚一回家,就有人来买。后来,爷爷觉得把兔肉炸成肉丸儿来卖,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就很少卖整兔了,而是对免肉进行深加工一一炸肉丸儿了。于是,每到周末,我回到家中,就经常能碰上爷爷炸肉丸儿,便也来帮忙。从那时起,我就学会了如何炸肉丸儿。据说,兔肉最适合炸肉丸儿,而大家都知道,我爷爷炸的是货真价实的兔肉肉丸儿,自是有许多人慕名来买,很畅销。炸肉丸儿多在晚上,我和爷爷围在火边,炉火拾掇得旺旺的,室内十分暖和。肉丸儿馅儿已调好,锅中油已烧热,我和爷爷一左一右于油锅两侧,一递一个,往油锅中下肉丸儿。边炸肉丸儿,边听收音机里正播放的侯宝林、刘宝瑞等名家的相声。祖孙二人,一边劳作,一边闲聊,忽听到个可乐的“包袄”,一齐大笑,其乐融融。炸好一锅,就趁热尝上几个,边炸边吃,边吃边炸。待炸完时,己是午夜,腹已半饱,但爷爷还是要做了汤,正儿八经地煮上一锅,舀在碗里,放了醋,爷孙俩再来正式享受一番这吃肉丸儿的乐趣,而此时,其实两人都已吃不下多少了。

今日,忽然想起了那美好的冬夜,那暖暖的炉火,那收音机里候宝林、刘宝瑞的逗人捧腹的相声,自然还有爷爷炸出的那人间至味——兔肉肉丸儿。于我来说,今天任何街面摊位上、饭馆酒席间,甚或超市柜台前贴有商标的品牌肉丸儿,都没法与爷爷当年炸出的兔肉丸儿来媲美。

 

白面点心

 

小时候,在农业社,我们小队有一年麦收罢,每个人只分到十八斤麦子。你想想,这点麦子磨成面粉,够吃上几顿扯面?过年又能蒸几个白面点心呢?

白面点心,即纯白面蒸馍。之所以有白面点心的称谓,是因为除了纯白面蒸馍,还有白面里掺了白玉茭面的假面蒸馍。在那时,米面摊馍,黄玉茭面小饦都很难得,假面蒸馍自然也是宝贝的很,都不是轻易可以吃到的。不过,那时候过年走亲戚时,还是要用白面点心来作主要的“人情”的。这时,要视亲戚关系之亲疏远近,然后用箢装了十个或二十个白面点心,再稀罕点,会搭配了一封糖果或饼干,还可能是一把挂面来作“人情”,去走亲戚,并且要赚顿饭吃回来,小孩子去了还要得回两毛压岁钱呢。在亲戚家吃了午饭,回家时,亲戚就把白面点心先取了一部分留下,还要剩几个在箢里作“回头”。作为回头又被带回来的白面点心,明天再配齐了个数,去走另一家亲戚。自已家送出去的白面点心,经过舅舅送二姨,二姨送老姨,说不定哪天又转回了自家。白面点心游历一番,皮儿都有些被蹭破了,重见主人,竟能相识,双方都好亲切。那真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呀!

上初中时,食堂的饭菜不解饥,特别是晚自习后,一般十二三岁的少年,都早已饥肠辘辘,所以,带干粮也是应有之事。虽人人都带干粮,而所带干粮却差别很大。大多数人带的都是黄玉茭面蒸的疙瘩,只有少数家境好的,可以带些白面蒸馍或火烧。我每周去学校,带的干粮是焙干的“圪褙”。此圪褙非做鞋时用碎布粘成片、麻绳纳鞋底的圪褙,乃是发过酵掺了碱水蒸成的黄玉茭面糕,比蒸疙瘩要“虚花”,还放了花椒盐,很好吃。不过,毕竟是粗粮,终归没法与白面蒸馍及火烧相比。记得有一年,过年时,我留下个白面点心,焙干了,放在家中书箱里,与我那些旧课本、几册连环画为伍。我每周回来看一看,舍不得吃;临走,又舍不得拿。直放到时近六月六,新的小麦都收了,要蒸面猪面羊敬神,有新的白面馍时,才终于将这个正月就珍藏下来的宝贝“圪嘣圪嘣”地细嚼慢咽,尽情地享用掉了。

后来,土地下户了,地里麦子打得越来越多,一日三餐全吃白面,家中麦子也吃不完,白面点心就没啥稀罕的了。在我幼时,每年的大年初二,可以吃一顿白面点心做的垆饽,一年仅此一次,初三早饭也是垆饽,就只能用玉茭面小饦或米面摊馍了。我对大年初二的早餐,就与那顿初一的饺子一样,长年记着,十分渴望。这事,我在《吃垆饽》中曾记过。那时,我奶奶就认为,每天吃到白面点心或吃由白面点心做的垆饽是不可能的事;永远也不会有那么奢侈的年月。奶奶没有赶上土地下户,就离我们而去了。她真的不知道,这世间确有每日早餐都可以吃上白面点心做的垆饽,一日三餐都可以吃到白面的无比奢侈的年月。今天,在学校食堂里,常看到一些孩子,把仅吃了一半的饭菜,都是精米白面,上好菜蔬,随手就倒进了泔水桶里,甚或还扔掉没咬一口的囫囵的白面点心。唉,他们没有经历过那饥饿的年代,甚至从未体验过饥饿的感觉啊!

主办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土木建筑学会  邮编:048400 技术支持:天狐网络 晋ICP备14006388号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新市东街859号 电话:0356-2051764 13503568788 邮箱:zyg8788@163.com 466361632@qq.com
晋城技术鉴定 晋城技术服务 晋城市土木建筑学会 晋城房屋建筑技术鉴定 晋城土木工程技术鉴定 晋城建筑技术服务 晋城房屋技术鉴定